人类的出行从步行、畜力车、自行车等低级低速交通,逐渐发展到有轨电车、快速轨道和小汽车等快速高级交通方式,交通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和城市公共交通线路的增加,使得人们的社交、采购、娱乐、文化活动的次数增多,交通容量不断增长,与之相应的交通建筑的组织方式也处于不断发展更新的过程当中。以交通枢纽为例,为了提高效率、方便换乘,交通线路组织正在从传统的平面式趋向多个层面的交通换乘以及建筑空间与城市地上、地面、地下三个层次交通的贯通和有机串联。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运用立体化的交通组织方式,严格划分步行与车行的区域,实现人车分流,通过干线连接整个基地,设置多个出入口与地面相连,创造了与城市交通系统有机联系,宜人,快捷的出行环境。

交通建筑空间模式的更新和新的建筑类型及功能性空间的产生(图片来源:百度)
城市综合交通系统中,各种交通工具的互相联网和衔接使交通建筑成为人流汇集之地,特别是火车站、航空港、交通枢纽等综合性客运交通设施,作为多种交通方式的汇集点和大型的客流集散中心,与城市的关系更为密切。以上述交通设施为例,其交通组织方式的多样化,带来交通建筑空间模式的更新和新的建筑类型及功能性空间的产生。共享售票大厅、中庭等公共交往空间,与建筑前广场、出入口、换乘衔接空间等相结合的商业、娱乐、休闲空间成为综合性客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交通建筑与其它类型的建筑亦互相渗透,并逐渐形成以交通建筑为核心的,办公、商业、文化、娱乐、居住等各种设施并置的次级城市空间结构。交通建筑不再仅仅停留在单纯的建筑单体概念之上,而逐渐成为一个综合体和区域发展的重要节点元素。利物浦天堂街交通换乘站项目,通过交通换乘站和一系列新的休闲、零售设施的介入,以及特点鲜明的建筑形态的塑造,补充了该地区的交通网络系统,强化了公共空间领域概念,使其快速融入到城市的脉络和有机结构当中,并形成该地区的凝聚力。

交通建筑设计理念的变化还体现在与城市文脉的关联之上(图片来源:百度)
与此同时,已建成的交通建筑也面临着技术改造和更新,运用相关理论的实践也在展开,诸如利用公共交通导向的开发理论(TOD)、城市触媒理论等进行的城市设计和区域经济复兴的实例层出不穷,给城市注入新的活力。伦敦圣潘克勒斯国际火车站,除了对建筑物的保护性技术改造翻新之外,还修建了连接该车站和海底隧道之间的高速铁道,并重点进行了车站内部的商业设计,这不仅第一次将英国连入欧洲高速铁路网络,提供了交通的便利性,还让周边的环境得到了改善,同时可能给伦敦东部地区带来大约100亿英镑的商业机会,从而成为这一地区经济复兴的重要触媒。
现代化交通建筑设计理念的变化还体现在与城市文脉的关联之上,作为城市的节点和交流界面,交通建筑不仅仅是人们获得的印象和城市的地标,同时也见证了城市的历史,反映着当地的城市风貌和人们的精神内涵。著名的美国建筑师科特•芬特雷斯正是希望建设一个能够真实反映洛杉矶城市魅力的,而又对乘客友好的机场建筑。设计抓住了对洛杉矶的体验:文化,环境,变化,媒体和未来,用象征洛杉矶地域色彩的浪花、标志性的拱门、复古的情调和未来的元素诠释当地文化,引起旅客的共鸣。

交通与城市、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图片来源:百度)
交通与城市、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无论交通建筑的概念如何变化,设计理念如何扩展,其本质是人类社会关系拓展和深化的结果,依附于城市而得以存在,在科技的推动下实现角色更替。它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不断更新,承载了时光的更迭和人们情感的寄托。现代化的交通理念应当是以人为本的公共交通,以友好的姿态面对旅客,建立人与城市之间和谐相处的环境,其目标应该是安全、快捷、高效能和舒适。未来的城市将是人性化交通方式和现代化交通建筑尽情演绎和发挥的舞台,它不仅担当起构筑城市交通体系的重任,更是城市内在本质和文明的体现。
|